“建立民营企业应急援助机制”“对新业态新行业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这几天,全文不到3000字的《广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甫一出台,多项“硬核”举措迅速引发热议。
事实上,自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相关意见以来,全国各地出台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措施并不鲜见。为何广州出台新政如此受到关注?
不少民营企业家认为:无论是提出针对民企“怕失败”而提出的风险补偿机制,还是明确“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服务民企态度,广州都在用最实在的语言,直面民企当下所遇到的困扰,这也正是此番政策的“新意”所在。
(资料图)
“耳目一新”的政策出炉背后,是广州着眼于民企长远发展、期望借助政策靠前发力,破解民企发展痛点的务实思考。热议之外,放眼广东,民营经济市场氛围同样火热:数据显示,广东民营企业数已达1665万户,居全国首位,较去年年末增长5.98%。民企“用脚投票”选择广东;2022年,广东民营经济贡献全省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已经成为广东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强引擎”。
改革开放45年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支撑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广东也造就了一个让企业“心向往之”的营商环境。这场“互相成就”中,广东做对了什么?值此由逐步复苏向常态化增长转换的关键时期,广东又将如何充分释放民营企业活力,奋力实现“走在前列”总目标?
准入之外如何“增活力”?
不久前,广东首场省级储能产业主题大会在佛山举行。会议聚焦新能源汽车制造和新型储能这两大新兴产业,吸引了大批民营企业踊跃参会,主动出击寻找投资机会。
新赛道上“人头攒动”,关键领域民企敢于顺势而为。
要知道,新型储能虽然是广东正在瞄准发力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但高预期的同时也伴随着投入大、周期长。在以往,能源更是涉及国计民生、需要巨额投资的领域。
让身处广东的民营企业家们敢于热烈响应、敢“啃硬骨头”的背后,正是广东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的公平公正的产业环境、久久为功带来的成效。
无论是国家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相关意见还是国家发改委等8部门发布的“28条举措”,都将破除壁垒、促进公平准入放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今天,广东省市场准入制度性成本正在不断压缩,目前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间压缩至0.58个工作日。
而对于市场主体如此庞大的广东而言,促进民企市场准入,不仅意味让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向前奔跑,政府仍需主动作为,为民营企业不断拓展可以深度新领域和新机会,让新赛道上也能闪现民营企业的身影。
今年6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面向民间资本推介示范项目和应用场景。仔细梳理推介的101个示范项目,全部落子“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广东省明确的重点建设任务,而推介的56个应用场景中,新型消费、智慧能源、元宇宙等新领域,更是民营企业呼声大、期待高的新风口。
对此,广东省明确表示对民间资本有意愿参与投资的项目,将纳入全省各级重点项目协调机制,按照“一项目一方案”要求,加强项目要素保障,加大融资协调服务力度全力支持。
“打造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的有效投资标的,创造更多应用场景或许比简单的资金投入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一家位于广州的上市民企负责人认为,打破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弹簧门、隐形门,就必须破除民营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无用武之地、无应用环境的尴尬局面。打造新的应用场景,是广东扶民营企业上马、再送一程的创新做法,有望让民营企业起而行之,新赛道上驰骋起来!
服务之后如何“再赋能”?
今年上半年,广东企业贷款超10万亿元,同比增长17%;银行业新增信贷投放1.28万亿元,近一半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沿着“钱流”看广东民营经济,看到的是市场的韧性和活力,折射的是民营企业“重仓”未来的信心。
信心之外,广东企业家们还爱把“食自己”三个字挂在嘴边,意思是自力更生靠自己打拼一片天地 ,这正是广东企业家们独立自主、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的真实写照。
让民营企业在宽松的营商环境中自如地施展拳脚 ,扎根广东“放心投”“投得好”的同时,政府如何不缺位、不越位,有为而不“乱为”?这是打造服务型政府之外,亟需回应的问题。
今年以来,面对风高浪急的外部环境,企业不仅需要政府及时减压纾困的好政策,更盼望在遭遇急难险重时及时赋能。换言之,政府不仅要为民营企业大胆“撑腰”更要在关键时刻为其“撑伞”。
就在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广东东莞促进民间投资的典型经验获得重点复制推广。近三年,东莞每年的民间投资规模均保持在1400亿元以上,三年总投资5004亿元,制造业大市依然是经久不衰的民企投资热土。
打破隐性投资壁垒、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让东莞民间资本“投得顺”,而政府为敢于创新的中小微企业“试错”托底的政策,则让更多企业“敢于投”:今年以来,东莞设立新一轮50亿元扶企纾困专项资金,为无贷款记录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做“1+1+N+N”首贷服务机制,推动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投放量和本外币贷款增量均居全省地级市第一——政府的敢担当,推动了企业的敢尝试。
“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本地优质合规民营企业‘白名单’”“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放眼广东,越来越多对民营企业包容性强、允许试错的政策在广东落地生根。支持企业“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初心”的同时,更是广东企业家精神和政府服务更加精细化“双向奔赴”的集中体现。广东正用给予企业得以“从头再来”的支持,铸就企业东山再起的底气。
环境之上如何“建生态”?
在刚刚公布的 《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广东以76家企业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二。
与此同时,广东也是“小巨人”企业大省,国家级专精特新上榜企业867家,总量同样位居全国前列。
错落有致的“企业森林”,既是广东民营经济所处的市场环境,更构成了广东民营企业赖以生存壮大的生态系统。
中央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相关意见反复提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而具体到广东而言,除了为民营企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着眼于全产业链、生态链,形成“全体系支撑”。
一言以蔽之:不只要看到行业整体和大企业的增长,而要时刻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民营企业的成长。培育民营企业,广东选择沿着产业生态链“精准滴灌”,形成全新的梯度培育体系。
就在今年,广东省发布《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评价或认定标准,结合广东实际设置“特色化指标”,对产业链上不同位置、不同层次的企业实施针对性、精准性资金政策帮扶,也借此为“大企业”培育坚强的产业链伙伴。
今天,在众多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形成的一片林荫之下,催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隐形冠军”。大小企业间协同创新,不仅让凭本事、靠创意吃饭的初创企业也不愁成不了“小巨人”“独角兽”,更让全生态链迸发出不断突破创新的活力。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广东要从原来的追求规模性增长,转变为追求结构、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增长,也必须培育新的动能和市场基因。因此,塑造企业成长的大生态的过程,不仅是广东支持民营经济的实招,其中更有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为广东民营企业带来更多挑战,也带来更多机遇。无论如何,不确定性就是最大的确定。应对来自多方的不确定性,充分认识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进一步调动各类企业和广大企业家的创新力创造力。支持民营经济行稳致远更慢不得、等不起。
作为全国民营企业主体最多的省份,有“善政”之外更呼唤及时“善为”,促进、壮大民营企业落实政策不能悬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深深扎在南粤这片土地上。
(总台记者 林丽丽 戴威)
关键词: